1977年,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博物馆协会将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2020年是第44个世界博物馆日。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
多元与包容
每一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藏。想要“阅读”一座博物馆,不妨从它的“镇馆之宝”开始,一起来看看陕西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吧!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
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内有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而在这十八件组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其中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三彩载乐骆驼俑
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演出团。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鎏金银竹节熏炉
国宝级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座陪葬墓。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皇后之玺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研究人员打开罐盖,惊奇的发现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由此可判断,此罐应为何家村储存药物而用,盖子经过转动盖合非常严密。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因此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这件银罐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馆区、唐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在13万件馆藏文物中,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14400多件。
唐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毁于唐末战乱,唯存寺内佛塔—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本名“荐福寺塔”,塔身原为方形十五级密檐式砖塔,在明代的几次地震中,塔顶部的十四、十五两级被毁,塔身也经历了裂而后合的奇迹,被称为“雁塔神合”。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级,高约43.4米,底层边长11.38米,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彩腾空马
“三彩腾空马”,现藏西安博物院,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挎了一个袋囊,脚上蹬尖头靴子。“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马的体型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上有白、绿、黄三色相同的袋囊。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题材仅见的精品。虽是一个静止的动作,却表现出了骏马疾驰,骑马者不慌不忙的姿态,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以至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三彩胡人腾空马”就像是一位丝绸来客,一路疾驰,来大唐长安追梦的旅人。
章怀太子墓壁画《打马球图》
被禁止出境的陕西国宝之一。
唐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就是代表作之一。
《打马球图》绘于墓道西壁,长6.75米,高1.65米。画面上有20匹“细尾扎结”的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头戴幞(音fu)头。他们一律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整个比赛场面精彩激烈,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
秦代玉高足杯
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杯为青玉,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有褐色晕,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秦时流行的柿蒂纹 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纹 如意纹。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丝束状花纹。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为秦代玉器中的精品。
唐代鎏金走龙
走龙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筋骨强劲,昂首行步,姿态雄壮刚健,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表现出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面网纹彩陶盆
中学历史课本讲述半坡文化的章节,用了一张人面网纹陶盆图。它便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8年,半坡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后,人面网纹盆一直存放在馆内。
人面网纹盆彩绘的构图,有着复杂的对称关系,仔细研究时,会发现陶盆的口沿上,有八个阴文图案彼此间隔,把口沿的黑彩划分为八等份,相互之间既有轴对称关系,又呈中心对称分布;而盆中的两个人面鱼纹和两张网,既彼此间隔,又两两相对,形成围绕盆底旋转的中心对称关系。
红陶人头壶
仰韶时期的人类长什么样?西安半坡博物馆红陶人头壶再现了当时的人类样貌,被亲切地称为“人类童年的模样”。
这件人头壶为红陶质地,人头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人物面部及整体造型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人头壶的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一张面带微笑的脸上,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下巴外突,两耳虽然有残缺,但仍能看出耳垂处有穿孔,清晰明了的结构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容貌特征。
遗址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唐景云钟
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敕令铸造了景云钟。悬挂在长安景龙观的钟楼上,1953年移藏西安碑林。钟上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景云钟以青铜铸造,重6吨,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宏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这一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唐昭陵六骏
刻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王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宫廷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将六匹战马形象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来,置于昭陵北司马门祭坛两侧以示纪念。李世民亲自为每匹马写了赞诗,并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刻在每件浮雕的上角。
六骏气势恢宏,形象生动传神,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曾称其“前无古人”,可见其价值之高。
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是大夏创立者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陵墓前的石刻,石马体格雄健、造型生动,雕刻手法简练凝重,风格古朴。前足下残留“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
集王圣教序碑
此碑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经翻译完成后,请求皇帝为所译经文作序。《圣教序》内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所作的记和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
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历时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传说由于内府墨迹字数有限,朝廷曾悬赏“一字千金”从民间重金征集所缺之字,故此碑又被称为“千金碑”。此碑摹刻精美,纤微克肖,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之”成为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坐落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筑整体呈明、清园林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珍藏了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民俗遗物4万余件(套),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40院迁复建明清古民居和8600多根历代石雕拴马桩,这些珍贵藏品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世界性的奇观珍宝”。
拴马桩展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历代拴马桩8600余根,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拴马桩桩顶造型各异,有胡人、汉人、仕女和猴子、狮子等,神情并茂,惟妙惟肖。这些富贵人家用来镇宅辟邪的拴马桩,俨然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华表”,具有极高的瞻仰、观赏和研究价值。
赵家门楼
赵家门楼始建于清末,是民国时期陕西国民党靖国军混成旅旅长赵树勋(1889—1949)父辈私人庄园的入口门楼,原址位于陕西白水县纵目乡纵目村,1998年该门楼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及时拆迁入库保藏,2005年复建。这个门楼建筑结构呈“品”字形,上下两层,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高13米,门洞中开,两边附带侧门,整个门楼高大雄伟。
西京雄镇
西京雄镇城门楼属明代建筑,原址位于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唐家堡,南北长18米,东西宽10米,高10.8米,门洞上方镶有“大明崇祯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额。城门楼的大门为两扇铁门,双龙戏珠的门环精巧无比。门洞之上雕刻市井生活图案的砖雕,有肩挑重担的劳力,有占卜测字的卦师,有外出购物的游人,有乘轿骑马的显贵,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被誉为“民间的清明上河图”,该图充分体现了当年古镇经济文化的发达,也展现了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1989年拆迁入库保藏,2004年在本院复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秦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是秦始皇帝的陪葬品,1980年12月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是把秦始皇生前使用的车辆按比例缩小一半,用青铜铸造而成,并配有大量的金银饰件,施以彩绘,是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系驾关系最完整的陪葬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真人的1/2,为单辕双轮,四马驾车。此车叫高车,是秦代皇室乘舆制度的缩影。
跪射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整个跪射俑塑造的英姿潇洒,劲捷勇猛,神情专注,惟妙惟肖,是秦兵马俑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出现在陕西西安旅游对外宣传册中最多的形象。
编辑:于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上班族“自己带饭”的不足四分之一 “懒系”生活方式